上海科技报:康复机器人专家喻洪流:“人机共生”将提升“生命质量”

发布者:上理工康复发布时间:2023-07-18浏览次数:130

权威媒体披露,我国有康复需求的患者主要包括老年人群、术后人群、慢病人群、残疾人群,共计约4.6亿人。因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康复机器人产业将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阶段。近日,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器人分会、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中国宇航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智能机器人专委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机器人学术年会举行。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工程与产业促进专委会主委、康复机器人联盟理事长、上海理工大学智能康复工程研究院院长喻洪流教授在题为“康复机器人中的人机交互与协作”的特邀学术报告中,提出了智能交互与协作康复机器人“心灵相通”“脑机合一”“机器感觉”“老有所托”“再生康复”五大发展趋势。他认为,随着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演进,机器人即将进入一个“人机共生”的时代。人和机器人在日常活动辅助的自然空间里或功能代偿的同体穿戴下,不仅能够自然、安全地交互与协作,而且将实现从结构到感知、认知及活动、行为的高度耦合。这样的技术发展趋势,能为康复群体提供更加优质和贴心的服务。

  这种变化将极大提升功能障碍者的生命质量。喻洪流认为,未来具有真实情感的“机器人亲属”将温暖老人生活,“通过学习,强人工智能将可支撑‘机器人亲属’模拟老人真实世界的任何亲属的语调、语义、性格及情感,自如地转换各种角色,让孤独的老人身边围绕着‘亲人’的陪伴,内心充满温情。‘机器人亲属’还可随时随地为患者提供各种日常资讯、语音求助等功能,智能地筛查健康指标,预防及跟踪威胁人类功能的各种慢性病进程,提供暖心的康复医疗指导服务,为健康保驾护航。”

  现有脑控技术仍是基于体外脑电或植入式脑部电极来获取人体意图,存在脑电信号不稳定或手术创伤大的缺陷,脑控技术离实际应用仍距离较远,无法做到“随心所欲”的控制。喻洪流说,未来新型神经接口技术将为日常生活护理、助行、训练等康复机器人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崭新途径。随着新型微创或无创脑电传感技术的突破,神经接口可以创造一个像人类肢体一样灵活的、与大脑融为一体的智能假肢。渐冻症患者这样的重度肢体障碍者可以用“想象”来控制康复辅助机器人,真正实现“意念控制”从科幻走向现实。

  人体的运动控制离不开感觉器官的反馈信息,如视觉、听觉、触觉和本体的感觉等。感觉功能障碍的患者无法通过自身感受触觉信息,这会影响人机的交互效果。未来,神经接口技术的发展也将为感觉缺失的患者实现“感觉”提供可能。

  未来的假肢将会像正常肢体一样有感觉功能,感觉功能障碍的患者也有望重新触摸世界的“温度”。喻洪流告诉在场的听众,“机器感觉”可通过感觉神经的刺激实现对人体感觉反馈通路的干预,通过机器人传感单元将触觉信息传递到感觉神经或者通过刺激大脑来模拟触觉感受。此外,伴随仿生学及医学工程学的发展,假肢和器官假体会从结构、功能甚至组织结构上更接近于人的肢体和器官,将实现人机共生的“再生康复”。现今神经接口的另一个重大突破——电子人工眼,正在为全盲患者带来光明。未来,人类将会为截肢者和器官假体需求者提供个性化“智能假体克隆”服务,不可逆的创伤将不再是患者重回社会的拦路虎。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与少子化程度加剧,将有越来越多失能老人面临护理困境。然而,随着人形或类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具有高度智能与运动仿生的类人“机器人护士”将为失能老人提供助浴、助食、助穿、移位、二便处理等全面的日常生活辅助与照护。喻洪流介绍说,未来将有望诞生为有生活辅助需求的老年人个性化定制的随身“机器人护士”,让每个人都能实现“老有所托”的幸福晚年。